保罗·克鲁岑
保罗·约瑟夫·克鲁岑 (荷蘭語:,荷兰语发音:[pʌul ˈjoːzəf ˈkrɵtsə(n)],1933年12月3日—2021年1月28日),荷兰大气化学家,因「他們對大氣化學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臭氧的形成與分解」,與馬里奥·莫利納、弗蘭克·舍伍德·羅蘭共同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
保罗·约瑟夫·克鲁岑![]() | |
---|---|
![]() | |
出生 | ![]() | 1933年12月3日
逝世 | 2021年1月28日![]() | (87歲)
国籍 | ![]() |
母校 | 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学博士,1973 |
奖项 | 诺贝尔化学奖 (1995)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大气化学 |
机构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 |
生平
1933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973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目前在位于德国美因茨的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大气化学部工作[1]。
克鲁岑是以研究臭氧层的破坏机理而闻名的,其研究兴趣为研究“平流层和对流层臭氧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中的作用”[2]。他也是核冬天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获奖
这里列出他的部分获奖记录[3]: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他的主页
- 为诺贝尔奖所写的自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为诺贝尔奖所写的个人简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Entry on the ISI "highly cited"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n Interview - Paul Crutzen talks to Harry Krot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eeview video by the Vega Science Trust.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