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科留斯系統
佛科留斯系統(Galaxy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被視為是哈伯序列的擴充,並被廣泛的使用着,最早是在1959年由熱拉爾·佛科留斯 (Gérard de Vaucouleurs)提出的[1]。佛科留斯認為愛德文·哈勃在二度空間對螺旋星系的分類,只針對旋臂的鬆緊度和短棒的有無來區分,沒有全方位的充分描述出觀測所見到的星系型態,特別是他認為環和透鏡也是螺旋星系組成的重要結構[2]。
佛科留斯系統保留了哈伯序列的基本分類,將星系分為橢圓星系、透鏡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熱拉爾·佛科留斯依據三種型態的特徵,為螺旋星系做了更精緻的分類系統,補充了哈伯序列的不足:
- 短棒:依據星系在核心區域有無出現短棒來區分。迪·佛科留斯以SA來標示 (與沿用自哈伯序列的SB相對) 沒有短棒的螺旋星系,他也允許中間形式的螺旋星系,即短棒不明顯但確實有的,並標示為SAB。透鏡星系也依據有無短棒標示為S0A或S0B,當標示為S0則是告訴我們不能確認有無短棒的結構 (通常是因為以側面朝向地球而無法分辨)。
- 環:擁有類似環狀結構的星系就會歸為此類,並以‘(r)’作為標示。沒有環狀結構的就以‘(s)’ 作為對應的標示,而介於兩這者之間的會標示為(rs)。
- 旋臂:和哈伯原來的一樣,螺旋星系的分類是以旋臂纏繞旋緊的程度來分類的。迪·佛科留斯從哈伯音叉的節點延伸出新的新的分支和分類:
- Sd (SBd) – 散開、旋臂碎裂成獨立的星雲和星團,中心的核球非常微弱。
- Sm (SBm) – 外觀看起來是不規則的,沒有核球的結構。
- Im – 極度不規則的星系。
許多屬於這三類的星系在原先的哈伯序列中都是Irr I的不規則星系,但也有一些原屬於Sc的被重新分為Sd。Sm和Im都是依據麥哲倫雲的旋臂和不規則性所做的分類,大麥哲倫雲有一些旋臂的結構,分類上是SBm;小麥哲倫雲是不規則的Im。
分類中的不同元素可以相互結合 -以它們列出的順序- 來對星系進行完整的分類。例如,有微弱短棒和旋臂與環鬆散不全的螺旋星系,可以標示為SAB(r)c。
在形象上,佛科留斯系統可以視為 三度空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的哈伯序列,從哈伯音叉的節點上,舞台旋臂 (旋臂) 沿著X軸伸展,家族 (短棒) 出現在Y軸上,變化 (環) 發生在Z軸上[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星系和宇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星系分類簡介(英文)
- Near-Infrared Galaxy Morphology Atl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 Jarrett
- The Spitzer Infrared Nearby Galaxies Survey (SINGS) Hubble Tuning-Fork, SINGS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2-05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Legacy Science Project
- Go to GalaxyZoo.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o try your hand at classifying galaxies as part of an Oxford University open community project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