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领

佐领,或称牛录牛录满语穆麟德转写niru),意为「大箭」 ,为清朝八旗当中的基本单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定三百人为一牛录。

佐领之长官,满语音译为牛录额真满语穆麟德转写niru ejen),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牛录章京顺治年间定汉译亦称为佐领,品秩为四品。「牛录」在早期女真语中,意为「大箭」,「额真」,意为「主人」。「牛录额真」即「箭主」,组长之意。乾隆年间改定武职正从品级,旗分佐领定为武职正四品;包衣佐领定为武职从四品。

沿革

原为女真族早期兵农合一的临时性组织形式。《满洲实录》载:「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在狩猎时,将每十个人编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首领,而这九名组员必须各送一只箭给首领,小组被称为「牛录」。所以牛录就成为兵制的单位,其首领称为「牛录额真」。

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努尔哈赤为适应统一女真各部的军事需要,沿用此种旧称,把它改造为大型、固定、有严格纪律的统属关系的新型组织。邻近女真部落,有挟丁口来归者,亦编为牛录。牛录不断编设,并以容纳同血缘或同地缘的人。后来规定三百人编为一牛录,作为基本的户口和兵籍单位。皇太极时,又改为二百人。清兵入关前,八旗牛录统计为五百八十三,又分牛录二十八。

顺治十七年(1660年),牛录,译为「佐」,故改称「牛录额真」为汉语,译为「佐领」,时满洲三百一十九,又半分牛录十四;蒙古一百三十;汉军二百零六,又半分牛录三。八旗牛录统计共为六百六十四个。

蒙古地区的“苏木”即是佐领。

参考数据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