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郎
伴郎的职责
一般包括:
- 协助新郎策划婚礼
- 于婚礼前后和婚宴时协助、照顾新郎,例如整理服装、提点新郎等
- 带领其他男傧相和迎宾者
- 有突发事件时随机应变
- 接待宾客、主持婚礼等。
在现代华人婚礼、婚宴上,伴郎还需要:
以上职责常会有其他男傧相一同协助伴郎处理。
中国汉族传统婚礼(士昏礼)
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婚礼称为士昏礼相当于伴郎的角色称为「御」,《仪礼·士昏礼》就有提到御在古代昏礼(婚礼)的作用,古代的御多是新郎的侍者、弟弟或较新郎年纪稍幼的同辈或晚辈。
婚礼:
- 于新人行同牢礼时为新娘浇水盥洗(新郎则由伴娘浇水盥洗)[1]
- 在新郎的对面为新娘设席[2]
- 接住新娘换下的礼服[3]
- 在室中西南角为新娘铺设卧席[4]
- 与伴娘一起撤出灯烛,吃新娘在同牢礼余下的食物[5]
婚后礼:
欧美白色婚礼
蒙古族婚礼
- 在婚前第二次设宴(送羊宴)上唱歌
- 新郎迎娶时与新郎一起骑马前往女家
- 与新郎一起持哈达向女家长辈敬酒
- 新郎、新娘行礼后,与新郎一起和乘马欢送亲队伍,并与女家送亲队伍抢先到男家
塔吉克斯坦族婚礼
塔吉克斯坦族的婚礼上,伴郎要为新郎穿上结婚礼服,到了女家,与伴娘对唱,回应伴娘的问题,要对答如流,伴娘才会开门让新郎进去迎娶新娘。
东乡族婚礼
东乡族婚礼中的伴郎职责:
- 和新郎把梳和篦交给正在梳妆打扮的新娘
- 与新郎一起到厨房向厨师、众多帮忙的妇女及岳母说:「色俩目」(真主保佑)。
- 被妇女们用锅底灰抹脸
- 在婚礼上成为女方青年耍笑逗乐的对象
伴郎的起源
东亚
东亚婚礼的伴郎源自中国古代的士昏礼,在婚礼上,媵(伴娘)、御(伴郎)分别为女家和男家的代表,在婚礼上互换方位、互交盥、互馂食,表示一个信任的交换。有人认为是怕双方互投毒,就以此作为凭证。后来演变成表示互信的仪式,并影响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婚礼。
西方
西方的伴郎起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有两种说法,两种都是说法用来混淆加害新人者的视线:
- 一种说法是认为恶魔会因为妒忌而加害新人,伴郎穿着跟新郎相似的衣服,就是为了迷惑恶魔,令恶魔分不出谁是真正的新郎。
- 另一种说法是富贵人家怕有人加害新人,于是找杀手、保镳装扮成新郎的样子,让敌人难以分辨,无从下手。
参考文献
- 《仪礼·士昏礼》:「媵御沃盥交。」
- 《仪礼·士昏礼》:「御布对席。」
- 《仪礼·士昏礼》:「妇说服于室,御受。」
- 《仪礼·士昏礼》:「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皆有枕,北止。
- 《仪礼·士昏礼》:「烛出,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妇余。」
- 《仪礼·士昏礼》:「御賛祭豆、黍、肺、举肺、脊。」
- 《仪礼·士昏礼》:「妇彻于房中,媵御馂。」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