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虎鲸

伪虎鲸(学名:),又名黑鯃[注 1]拟虎鲸拟逆戟鲸,为海豚科伪虎鲸属下唯一的现生种,模式产地在英格兰,在海豚科中的体型排名第三。虽分布范围包含温带至热带海域,但主要还是生活在热带区域。伪虎鲸当初的命名来自于一颗头骨,特征和虎鲸的头骨相似,因此取名「伪虎鲸」。

伪虎鲸
化石时期:更新世至今[1]
伪虎鲸与人的大小比较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鲸下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属: 伪虎鲸属 Pseudorca
种:
伪虎鲸 P. crassidens
二名法
Pseudorca crassidens
(Owen, 1846)
伪虎鲸分布区域
异名[3]
列表
    • Globicephalus grayi Burmeister, 1867
    • Orca crassidens Gray, 1846
    • Orca destructor Cope, 1866
    • Orca meridionalis Flower, 1865
    • Pseudorca crassidens meridionalis Deraniyagala, 1945
    • Pseudorca grayi Burmeister, 1872
    • Pseudorca mediterranea Giglioli, 1882
    • Pseudorca meridionalis Gray, 1866

虽然体表外形和黑白分明的虎鲸有所差异,但生态习性正如其名,除了猎捕大型鱼类外(如鲔鱼旗鱼等),也会攻击其他小型鲸豚,泳速快可深潜。也具高度的社会性。

分布

伪虎鲸主要出没在全世界各地热带至亚热带的开放海域,但也偶而会延伸到大陆棚与岛屿周边的近岸水域。台湾周边海域在澎湖、垦丁、屏东及宜兰花莲台东、兰屿绿岛等均有正式的目击纪录[4],但不常见。东部海域偶而会与瓶鼻海豚等共游。在香港,亦有多次发现伪虎鲸出现的纪录[5][6]

基本数据与外观

伪虎鲸

出生时体长约1.5-2.1公尺。成体平均体长为4.9公尺,成年有雌雄二型性,雄形体型较大。成体雌性体长可达4公尺,体重1,200公斤;雄性体长可达为6.1公尺,体重2,200公斤。以上的体长体重在不同水域有地理上的变异。

伪虎鲸体色为黑色或深灰,也因此属于俗称黑鲸类的一员,背鳍于背部中央,呈镰刀形,与领航鲸基部较宽的背鳍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伪虎鲸的胸鳍形状有S型的弧度,也是本种的辨识特征之一。其他黑鲸类的辨识相近特征可参考卡斯卡迪亚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7]与亲缘关系相近的花纹海豚不同,伪虎鲸身上因种间及种内竞争而造成的伤疤最终会变回深色。伪虎鲸有些微的雌雄二型性,除了体型大小的差异外,雄性的额隆较雌型的突出。伪虎鲸的牙齿为圆锥状,上腭总数有14-21颗,下腭有16-24颗。[8]

作为齿鲸,伪虎鲸也利用头部的额隆发出回声定位,用来导航和寻找猎物,也具备灵敏的听力。[9]

伪虎鲸在8-14岁达到性成熟,在圈养的环境中,曾有雄性57岁雌性62岁的纪录。其中一群的数据显示,幼豚的间隔约7年,怀孕期约15个月,母鲸哺乳9-24个月。且证实有更年期的情形,约在45-55岁之间。

分类

伪虎鲸头骨的描绘图

英国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学家理乍得欧文在他1846年的着作《英国化石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历史》中首次描述了伪虎鲸,它基于1843年发现的头骨。物种名称的学名crassidens意为“厚实的牙齿”。[10]

目前有证据显示其头骨型态有地缘上的差异(Kitchener et al., 1990),但仍未正式分出亚种。

分类上属于海豚科的圆头亚科(Globicephalinae),和领航鲸瓜头鲸小虎鲸瑞氏海豚(花纹海豚)亲缘关系较接近,除体色深黑外,腹部胸口处均有锚状斑的体色。

分布与族群

由于伪虎鲸也属于高端掠食者,全球伪虎鲸的数量目前估算不超过六万只,在海豚科中数量算是相当少的[11]。主要的族群可能在东热带太平洋近四万只(1990年代的估算),而其他区域多为零星的如夏威夷群岛周边仅有150-200只的群体,西北列岛也仅有550只左右[7],美国的EEZ经济海域约1550只。而日本对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估算约为二千只。也因此近年来已经认定伪虎鲸为需要保护的鲸豚种类之一。

行为

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和伪虎鲸的混合群体

伪虎鲸的社会性相当高,通常成群移动,由20到100只个体组成。在夏威夷海域,曾记录到个体间的长期(15年)稳固关系,通过鲸豚影像辨识(photo ID)的分析指出,伪虎鲸个体间有紧密的链接(Baird et al., 2008)。

伪虎鲸集体搁浅的倾向(最高纪录达八百三十五只,1964年在阿根廷),也明确显示出他们的高社会性。伪虎鲸在白天较活跃,经常观察到野生个体彼此分享食物。关于他们的潜水行为我们所知甚少,曾有一只装设追踪器的伪虎鲸被记录到闭气12分钟、下潜深度超过230公尺。

生态习性

伪虎鲸跃身击浪

伪虎鲸食物来源的种类及数量很多元,通常以各种大洋性的鱿鱼和鱼类为食,但也有文献记载,在东热带太平洋曾观察到伪虎鲸捕食从鲔鱼围网逃脱出来的小型海豚,亦曾捕猎大翅鲸幼子、攻击抹香鲸。

人为活动影响

1946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最大量的伪虎鲸搁浅
弗林德斯湾海滩于1986年

文献中记录了多种伪虎鲸与人类的交互行为。在夏威夷,常可见到伪虎鲸在赏鲸船船头乘浪。各地水族馆也有被圈养的伪虎鲸,其中包括日本、美国、荷兰、香港,以及澳洲。伪虎鲸已成功在几个地方被人工繁殖及饲养,此外伪虎鲸与瓶鼻海豚的混种是可存活下来的[12]

另外伪虎鲸会偷食渔民钓获的渔获,此种行为在日本、夏威夷、印度洋、墨西哥湾都有记录,台湾东部海域和澎湖地区也有相同情形[13]。在日本,伪虎鲸和渔业行为间的冲突导致他们被直接杀害。少数伪虎鲸偶尔丧命于捕鲸或意外混获。

在夏威夷海域,因延绳钓意外死亡或受重伤的个体数量,远大于伪虎鲸当地族群能永续维持的数量。[14]曾吞下废弃塑料的物种正不断增加,伪虎鲸也在名单当中。此外,采样其搁浅个体后发现,其体内毒素含量相当高,这些毒素是否会造成伪虎鲸免疫力降低,目前尚未有确认结果。

保育状况

注解

  1. 台湾老一辈的人都将鲸豚类称做「鯃(与「吴」同音)」,为其异体字。

参考文献

  1. . Paleobiology Database.
  2. Taylor, B.L., Baird, R., Barlow, J., Dawson, S.M., Ford, J., Mead, J.G., Notarbartolo di Sciara, G., Wade, P. & Pitman, R.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8-10-07].
  3. Perrin WF (编). . World Cetacea Database. [4 August 2018] WoRMS.
  4. 台湾国家公园. . 台湾国家公园.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5. . 香港电台网站中文新闻. 2020-01-17 [2020-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中文(繁体)).
  6. . on.cc东网. 2022-02-15 [2022-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中文(香港)).
  7. Baird, Robin W. . USA: Elsevier Inc. 2018: Pages 347–349. ISBN 978-0-12-804327-1.
  8. Robin, Baird,. . Third edition. London, United Kingdom: CRC. 2017: 347–349. ISBN 9780128043813.
  9. . 2014-01-06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8) (中文(台湾)).
  10. Owen, R. . J. Van Voorst. 1846: 516–520.
  11.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4).
  12. . www.cbsnews.com. [2019-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美国英语).
  13. 徐嘉卉. . 远见天下文化. 2003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14. . Cascadia Research. 2018-12-01 [2019-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英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