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于1970年代末期,“拨乱反正”时期起始的文学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大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为该地1980年代文学思潮的主流。主要表现文化大革命为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之文学现象,于当时社会中有广泛影响。「伤痕文学」的名称来源于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伤痕》。[1][2]
开端
1974年11月,陈若曦在香港《明报月刊》107期发表短篇小说《尹县长》,将陕西一位接受招降并当上县长的前国民党上校在文革时被逼害致死的故事,以小说形式写出,细腻的刻划出文革时期对人性的扭曲及对百姓的迫害。该小说是第一篇以中共文革为背景的小说,成为「伤痕文学」的先声,甫一刊载,便引发极高的关注与讨论,并在1999年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3][4][5][6]
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班主任》主要价值是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内伤”,有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7][8]
1978年8月11日,复旦大学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在《文汇报》上发表的小说《伤痕》。这小说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9]
1979年,白桦发表反映文革苦难的电影剧本《苦恋》,写了名画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1949年后他从海外返国,在文革期间全家受到逼害,他被打致遍体鳞伤,无处容身的女儿决定和华侨男友离开中国,她问凌晨光:「爸爸!您爱我们这个国家,苦苦地留恋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这剧本深刻反映文革苦难,被认定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并于1980年被拍成电影《太阳和人》,但电影引起政治批判风波,成为内地禁片。[10]
发展
伤痕文学早期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一般认为,最早问世并产生较大影响者,包括陈若曦在1974年发表的《尹县长》、莫应丰出版于1979年的《将军吟》、周克芹描写农村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及古华的《芙蓉镇》。
代表作品
发表年份 | 作者 | 作品 |
1974年 | 陈若曦 | 《尹县长》[3] |
1977年 | 刘心武 | 《班主任》[11] |
1978年 | 卢新华 | 《伤痕》[7] |
1978年 | 陈若曦 | 《归》[12] |
1979年 | 白桦 | 《苦恋》[13] |
1979年 | 冯骥才 | 《啊!》 |
1979年 | 从维熙 | 《大墙下的红玉兰》 |
1979年 | 郑义 | 《枫》 |
1979年 | 周克芹 |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
1980年 | 戴厚英 | 《人啊,人!》 |
1980年 | 莫应丰 | 《将军吟》 |
1980年 | 张贤亮 | 《灵与肉》 |
1980年 | 张弦 |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
1980年 | 袭巧明 | 《思念你,桦林!》 [14] |
1981年 | 王安忆 | 《本次列车终点》 |
1981年 | 古华 | 《芙蓉镇》 |
1981年 | 古华 | 《爬满青藤的木屋》 |
1982年 | 陈建功 | 《飘逝的花头巾》 |
1986年 | 郑义 | 《老井》 |
1986年 | 戴厚英 | 《诗人之死》 |
评价
正面评价
- 伤痕文学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它摆脱了“假、大、空”,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作出强烈比照。
参考文献
- . news.ifeng.com.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 www.bbc.co.uk. BBC中文网.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1) (中文(简体)).
- 陈若曦. . 《明报月刊》107期. 1974年11月: 97-105.
- 何与怀. . 海这边, 海那边: 世界华文女作家掠影 (秀威信息). 2011-12-08: 1-22.
- 邱彰. . 2022. ISBN 9781949736403.
- . 台湾文学网.
- 刘心武. . 《人民文学》. 1977年11月.
- 金汉. .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0: 198.
- 洪子诚.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57.
- 徐荣. . 看中国. 2019-01-17.
- 刘心武. . 《人民文学》. 1977年11月.
- 陈若曦. . 台北联经出版社. 1978-09-01.
- 白桦. . 《十月》第3期. 1979年.
- 袭巧明. . 《四川文学》第5期. 1980年.
- . 人民网. 2013-01-29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腾讯. 2013-08-20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戴锦华. . 江苏: 江苏人民. 1999: 42–43. ISBN 7-214-02564-7.
外部链接
- 伤痕文学精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卢新华:伤痕文学是短命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电台节目《神州五十年》之『伤痕文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香港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