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琼
生平
袁绍与董卓发生争执,只身离开雒阳亡奔冀州,董卓本想杀害袁绍,在时任城门校尉的伍琼和议郎何颙、侍中周毖等劝说下,改以怀柔手段安抚,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2]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关东兵起,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的辑、时任越骑校尉的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无道,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聚集了不少精兵,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勇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借皇帝的诏令来号令天下,这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举。」事未成就被人发觉,何颙、荀攸被捕入狱,何颙因忧惧而自杀,荀攸言语饮食自若,董卓见之免其死罪。[3]
董卓当权时,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受董卓信任,他们向董卓推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人出任宰州郡。但这些人后来都来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欲迁都长安,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力争不可,周毖、伍琼出来劝谏。董卓大怒说:「我入朝时,你们两位劝我起用善良之士,所以我接受了,但这些人到任后却起兵对抗我,你们肯定出卖了我。」于是两人遭董卓处斩。[4]杨彪、黄琬等恐惧,董卓亦后悔杀伍琼、周毖,所以表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5]
伍孚
伍孚,字德瑜。汝南吴房(今河南遂平)人。东汉末年越骑校尉,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佐。后被大将军何进辟为东曹属,转任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卓专权,伍孚决心亲手刺杀他。他身穿朝服内怀甲胄利刃去晋见董卓,伍孚向董卓告辞。董卓到阁门口送他,亲切地用手抚摸着他的脊背。伍孚趁机抽出利刃向董卓刺去,没有击中。董卓奋力反抗,随即呼唤左右等人捉拿,欲杀害伍孚,并大骂道:“你想造反呀!”伍孚大声说:“你不是我主公,我也不是你臣下,怎说是反了?你祸乱国家篡位主上,满身都是罪恶!今天就是我死日,特别来杀了你这贼的,恨不得把你在大街闹市之中碎尸万段,以向天地神灵谢罪!”话还没说完就被杀死了[6]。伍孚和伍琼,表字家乡相同,但是死亡的事迹不同,裴松之对伍孚和伍琼是否是一个人不能确定。
参考数据
- 《英雄记》:琼字德瑜,汝南人。
- 《三国志‧袁绍传》:绍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乃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 《三国志‧荀攸传》: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 《三国志·董卓传》: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资)〔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
-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固谏迁都,卓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君劝用善士,故卓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庚辰,收琼、毖,斩之。杨彪、黄琬恐惧,诣卓谢,卓亦悔杀琼、毖,乃复表彪、琬为光禄大夫。
- 《魏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伍孚字德瑜,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佐。其本邑长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邮收之。孚不肯受教,伏地谏曰:「君虽不君,臣不可不臣,明府奈何令孚受教,敕外收本邑长乎?更乞授他吏。」太守奇而听之。后大将军何进辟为东曹属,稍迁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耶?」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遂杀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