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

人类世英文Anthropocene)又称人新世[1],是一个尚未被正式认可的地质概念,用以描述地球最晚近的地质年代。人类世并没有准确的开始年份,可能是由18世纪末人类活动对气候生态系统造成全球性影响开始。这个日子正与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于1784年改良蒸汽机吻合。[2]一些学者例如威廉·拉迪曼则将人类世拉到更早的时期,例如人类开始务农的时期。

人类世工作组则建议将1945年7月16日人类首次进行原子弹测试的时间定为人类世的开始[3]。2019年5月21日,国际地层委员会(ICS)旗下的人类世工作组以29票赞成,4票反对,通过20世纪中叶开始为人类世[4],但目前尚待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5]

2024年3月,《纽约时报》报道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投票结果,提案人类世被以12比4否决了(2票弃权)。[6]

词源

人类世是由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于2000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足以成立一个新的地质时代[7]于2008年,Jan Zalasiewicz认为已正式进入了人类世。[8]

另外也有一些与人类世相似的名词,都是指现今衰减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9][10],和由人类所开创的地质时代。[11]

定义

虽然大部环境转变都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威廉·拉迪曼却认为人类世应可追溯至8000年前人类务农开始。当时,人类分散在各大洲,而正值新石器革命农业畜牧业补助或取代了狩猎收集者的生存方式,紧随的正是一波波的灭绝事件,由大型的哺乳动物至陆上鸟类。其直接成因是人类的活动(如猎杀)所影响,间接地是因将土地改为农地所致。

地质学家也将这段时期称为全新世。当时人口较低,活动也较沉寂。但无论如何,很多现今影响着环境的活动都是始于当时的。

人类影响

地球夜间的卫星影像(NASA / Suomi NPP, 2016年)

人类活动的一个明显地质信号就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在过几百万年间的冰河时期间冰期循环,二氧化碳的含量由约180-280ppm之间变化。于2006年,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由280ppm增至多于383ppm。增长速度明显的加快,远超于以往的情况。二氧化碳含量增长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烧,如原油天然气水泥生产及土地用途改变也有较少量的影响。

较早的人类世

威廉·拉迪曼指人类世并非于工业时代开始,而是更早的8000年前,由原始农夫清除森林来种植开始。[12][13][14]比较早期的间冰期,有指全新世间冰期需要多16000年才完结,故人类世于较早时间发生并不正确。不过拉迪曼指这个比较的数据并不正确。

参见

参考文献

  1. . 新浪. 2011年4月7日 [2015年4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3日).
  2. Crutzen, P. J., and E. F. Stoermer. . Global Change Newsletter. 2000, 41: pp. 17–18.
  3. Zalasiewicz, Jan; Waters, Colin N.; Williams, Mark; Barnosky, Anthony D.; Cearreta, Alejandro; Crutzen, Paul; Ellis, Erle; Ellis, Michael A.; Fairchild, Ian J.; Grinevald, Jacques; Haff, Peter K.; Hajdas, Irka; Leinfelder, Reinhold; McNeill, John; Odada, Eric O.; Poirier, Clément; Richter, Daniel; Steffen, Will; Summerhayes, Colin; Syvitski, James P.M.; Vidas, Davor; Wagreich, Michael; Wing, Scott L.; Wolfe, Alexander P.; An, Zhisheng; Oreskes, Naomi.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5-01. doi:10.1016/j.quaint.2014.11.045.
  4. .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美国英语).
  5. . now新闻. 2020-12-11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中文(繁体)).
  6. Zhong, Raymond. . New York Times. 5-3-2024 (英语).
  7. Pearce, Fred. . 2007: 21. ISBN 978-0-8070-8576-9.
  8. Zalasiewicz, Jan; et al. . GSA Toda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February 2008, 18 (2): 4–8. doi:10.1130/GSAT01802A.1.
  9. Samways, M. J. . J. Insect Conserv. 1999, 3: 65–6.
  10. George W. Cox. . Island Press. 1962. ISBN 978-1-55963-680-3.
  11. David Archer. . Wiley-Blackwell. 2012. ISBN 978-1-4051-4039-3.
  12. Mason, Betsy. . Nature. 2003. doi:10.1038/news031208-7.
  13. Adler, Robert. . New Scientist. 2003-12-11 [2008-02-04].
  14. Ruddiman, William F. (PDF). Climatic Change. 2003, 61 (3): 261–293 [2009-09-18]. doi:10.1023/B:CLIM.0000004577.17928.fa.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4-1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