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之一,属板腔体鼓曲,起源于今河北省三河县、香河县及天津市宝坻县,因地处北京以东故得名。
京东大鼓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廊坊市 |
分类 | 曲艺 |
序号 | 246 |
编号项目 | Ⅴ—10 |
登录 | 2006年 |
历史
京东大鼓是采用京东方音说唱的鼓曲形式。表演为一人站立击鼓演唱,别人用三弦、扬琴等伴奏。约形成于清朝中叶,在不同时期和地点有不同称谓,例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乐亭大鼓(与形成并流行于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名同而实异)、铁片大鼓、铁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等。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河北的三河县、香河县及天津的宝坻县,流行于河北廊坊、保定、承德、唐山、北京怀柔、天津宝坻地区。20世纪初传入天津时,在小型曲艺演出场所上演,主要为说唱长篇大书。1930年代初,天津宝坻人刘文斌在天津商业电台演播《刘公案》,京东大鼓的影响由此扩大,后渐传至北京、唐山等地。[1]
1949年以前,京东大鼓的艺人很多,例如邓殿奎、于七、王宪章、傅士亭、刘俊海、张士诚、王佩臣、石金荣、魏西庚、刘文斌、齐文周等等。曲目、书目有短篇鼓曲《王婆骂鸡》、《杨八姐游春》、《耗子告猫》、《湘子上寿》、《鞭打芦花》、《小姑贤》,中篇鼓书《响马传》、《王定保借当》、《包公出世》、《葛红霞扫北》、《刘公案》,长篇鼓书《大八义》、《小八义》、《呼家将》、《杨家将》、《双合记》、《反唐》等等。1933年,河北香河县艺人于景元在天津仁昌电台演播《石兰传》时,称“京东大鼓”,“京东大鼓”一名由此通行。[1]
1949年后,京东大鼓演员以天津宝坻的业余演员董湘昆最知名。董湘昆在保存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将京东各地方音改为汉语普通话,并加工唱腔,创作新曲目。经董湘昆等人努力,1960-1970年代京东大鼓走向高峰,影响遍及北方各地。[1]
此后京东大鼓逐渐衰落。在2000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相声《旧曲新歌》(郭冬临、冯巩表演)中引入了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片断,使京东大鼓的知名度稍有提高。
2006年,京东大鼓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宝坻成立京东大鼓艺术研究会,2009年起举办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2009年,董湘昆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
表演特点
京东大鼓以说唱长篇鼓书见长,艺人自击鼓板,使用三弦伴奏(后来加入了扬琴)。唱词基本格式为七字句(二、二、三),但常在段落首句前加三字头(如“表的是”等),句中也常嵌入字、词及短语,句尾常加“哪”、“啊”等虚字。京东大鼓原始腔调比较简单,后经艺人们创造、丰富,发展到约二十余种腔调。
代表艺人
- 刘文斌(1890年-1967年),又名李存有,天津宝坻县人。刘文斌年轻时为了谋生在天津撂地演出,并于1935年将自己所表演的曲艺形式定名为“京东大鼓”。他的嗓音粗犷宽亮,表演纯朴,富有特色,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东大鼓艺人。除了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唱腔进行加工、创新,他还将其它曲种的许多曲目移植到京东大鼓中。
- 董湘昆(1927年-2013年),又名董庆永,天津宝坻县人,刘文斌的业余弟子之一。董湘昆在刘文斌唱腔特色的基础上,将宝坻方音改用京音,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当代生活的新曲目,并培养了众多专业和业余表演者,使京东大鼓的影响扩大到中国各地,也使带有刘文斌韵味的“十三咳”等唱腔流派成为京东大鼓的最主要流派。
代表曲目
《杨家将》、《包公案》、《武家坡剜菜》、《劝人方》、《送女上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