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
五铢是一种中国古铜币,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名。初铸于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历西汉、东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都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废止。但旧五铢仍然在民间流通。五铢跨度大、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五铢,年代不详
西汉

汉五铢,西汉铸,年代不详

汉五铢,西汉铸,年代不详

汉五铢,汉武帝时期铸

因错范而产生花穿的汉五铢,从中可以看到五铢的制作工艺

汉五铢铜范,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五铢发行前,中国通用的货币是半两。这是自先秦时期即出现的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钱,又随着秦朝的创建成为中国的通用货币。西汉创建初期至汉武帝统治初期,半两仍维持了其通用货币的地位。
西汉汉武帝时期,由于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不断对外征伐,岁出的增加使国库日益窘迫。五铢的开铸和发行成为财政重整的重要步骤。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五铢开铸。它继承了半两的形制,即圆形方孔、内外有郭(标准的五铢的外郭两面皆有,内郭仅有背面有)。汉朝制定五铢钱的尺寸和重量、金属构成的标准。五铢的得名源于其重量标准为五铢。
自从铸造白金币、五铢钱之后,几年内,官吏和百姓因私铸钱币而被处死的就有数十万人,至于那些尚未发觉的更是多得无法计算,因为几乎人人都在私铸钱币,犯此法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官府不可能将他们全部诛杀。
晋
永嘉七年(313年),西晋镇西将军凉州牧张轨听从索辅的建议,复铸五铢钱,陇西不必再以布匹作货币,大大便利了当地人的生活。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因为铜矿不足,不能大量铸钱,以致于新旧钱并行。
南朝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430年)十月在建康设立钱署,铸行“四铢”钱,钱币质为青铜,轮郭形制类“五铢”。结束了两晋朝廷不曾铸钱的局面。
陈文帝天嘉五年(564),改铸五铢。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又改铸大货六铢。
参考
- 傅, 乐成. . 大中国图书公司. 1992-10-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