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性
相互性[1](英语:)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指一个正面的行为作出后带来另一个正面的行为,来奖励其行为。他人的友善带来人们反应更友好、更乐意合作[2]。相反,向他人显示敌对的姿态会反令人更难受,甚至衍生暴力。有一些很细微的相互例子不易察觉,好像推销员一开始推一些很贵的东西但拒绝,之后再以一个较小的请求,因为这个「让步」而令一些人买下产品[3]。
互惠利他主义
这与利他主义不同,互惠利他主义指人们只会在他人一开始做了一些事才会回报,即你帮了我,我也帮你做一些事;如我不希望被别人陷害,我也不会陷害别人[4]。这理论亦与中国哲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同出一辙。[5]
参考资料
- . terms.naer.edu.tw.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 Fehr and Gächter.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 (3): 159–182. doi:10.1257/jep.14.3.159.
- Fehr and Gächter.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 (3): 159–182. doi:10.1257/jep.14.3.159.
- Batson, C. D., Duncan, B., Ackerman, P., Buckley, T., & Birch, K.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1, 40 (2): 290–302. doi:10.1037/0022-3514.40.2.290.
- 黄意舒; 但昭伟. . 国家教育研究院. 台湾: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0 [202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中文(繁体)).
2000年12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