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帕里西

乔治·帕里西義大利語1948年8月4日),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其研究重點是量子场论统计力学复杂系统。他最知名的贡献包括与圭多·阿塔雷利共同提出部分子密度的QCD演化方程(称为阿塔雷利-帕里西方程或DGLAP方程)、自旋玻璃谢林顿-柯克帕特里克模型的精确解、描述界面生长的动力学标度的卡达尔–帕里西–张方程鸟群中的涡动等。[1] 他與克勞斯·哈塞爾曼 (Klaus Hasselmann)和真鍋淑郎 (Syukuro Manabe)共同榮獲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對複雜系統理論的突破性貢獻,特別是“發現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涨落的相互作用”[2]

乔治·帕里西诺贝尔奖得主
Giorgio Parisi
乔治·帕里西
出生 (1948-08-04) 1948年8月4日
 義大利罗马
居住地 義大利罗马
国籍 義大利
母校罗马大学
知名于统计力学
量子场论
自旋玻璃
复杂系统
奖项玻尔兹曼奖章
狄拉克奖章
恩里科·费米奖
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
诺尼诺奖
微軟獎
拉格朗日奖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高能和粒子物理奖
拉斯·昂萨格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
机构罗马大学
弗拉斯卡蒂國家實驗室
哥伦比亚大学
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羅馬第二大學

生平

乔治·帕里西于1970年在尼古拉·卡比博的指导下获得了罗马大学的学位。1971年至1981年为弗拉斯卡蒂國家實驗室研究员。1973年至197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1976年至1977年在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1977年至1997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担任访问科学家。1980年春季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客座访问教授[3]

1981年到1992年,担任罗马第二大学理论物理学的正教授。现为罗马第一大学的量子理论教授,亦是西蒙斯合作组织“破解玻璃问题”的成员[4]

2018年至2021年期間,他擔任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院長[5],並於2023年當選為世界科學院院士[6]

奖项和荣誉

2021年帕里西與義大利總統塞尔焦·马塔雷拉

奖项

荣誉

行動主義

自2016年以來,乔治·帕里西一直領導"讓我們拯救義大利研究"(Salviamo la Ricerca Italiana)運動,向義大利和歐洲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他們開始資助高於自給水準的基礎研究[18]

代表作

  • Parisi, Giorgio. . Addison Wesley. 1988. ISBN 978-0201059854.
  • Mézard, Marc; Giorgio Parisi; Miguel Angel Virasoro. .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1987. ISBN 9971-5-0115-5.
  • Parisi, Giorgio. . Roma: Di Renzo Editore. 2006. ISBN 88-8323-149-X.
  • Parisi, Giorgio; Auletta Gennaro; Fortunato Mauro.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521-86963-8.

参考资料

  1.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201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2. . NobelPrize.org. [2021-10-05] (美国英语).
  3. 吴咏时; 庄辞.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021-10-17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中文).
  4. . Simons Foundation. 2016-04-10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美国英语).
  5. . ANSA. 22 June 2018.
  6. . TWAS. 31 October 2023.
  7. . CRT Foundation. 2009 [201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0).
  8. . 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2011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9. . Nature. 2013 [201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8).
  10. . European Physical Society. 2015.
  11.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16.
  12. .
  13. . 2021.
  14. . 2021.
  15. . 2021.
  16. .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 1992 [201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17.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201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6).
  18. . Science.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