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和部队

中国维和部队泛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中派出的军事警察非军警人员,或特指成建制派出的中国维和单位。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已派出3万多人次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1]

历史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并于同年12月6日获得联合国大会通過[2]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工作。

2002年2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一级维和待命安排机制,指定了1个联合国标准工程建筑营、1个联合国标准二级医院和2个联合国标准运输连为联合国待命安排部队,承诺具备在接到联合国派兵请求后90天内部署到维和任务区的能力[3]

2007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并为维和部队题词:“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

2007年9月17日,中国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官员赵京民正式就任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部队指挥官,成为首位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中国军人[3]

2016年5月6日,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团)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举行授勋仪式,向中国第18批赴利维和部队508名官兵授予“和平荣誉勋章[4]

维和行动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正在进行维持和平行动的地区
  已经结束维持和平行动的地区

维持和平行动是联合国所确立的一种独特而有活力的手段,目的是帮助受冲突之患的国家创造实现持久和平的条件。从2000年1月起,中国累计向9个任务区派出2000多人次维和警察。至2015年底,中国军队的维和兵力规模,已增加至3100人左右;另外还有178名中国维和警察在联合国总部利比里亚南苏丹塞浦路斯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1]

中国参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5]
行动开始时间行动名称行动地点人数
1990年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东地区5名军事观察员
1991年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 西撒哈拉
1992年4月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 柬埔寨400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
2003年4月联合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特派团 刚果民主共和国
2003年11月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 利比里亚275人的工兵連、240人的運輸連和一個35人的聯合國標準二級醫院共500多人[6]
2005年10月联合国苏丹特派团 苏丹工程技术人员、运输部队和一个医疗小组共400多人[7]
2006年3月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 黎巴嫩
2007年11月非洲联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 苏丹达尔富尔地区700名军人[8]
2013年7月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 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共395人,包括一支155人的工兵分队、一支170人的警卫分队和一支70人的医疗分队[9]
2015年1月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 南蘇丹中国军队向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派遣1支700人维和步兵营。

殉职人员

2010年海地地震中倒塌的联合国特派团總部大樓

截至2016年,中国共有19名官兵警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牺牲[10]

中国维和部队历年牺牲人员名单[10]
姓名身份 军警种备注
刘鸣放联合国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 1992年5月,在柬埔寨执行任务时因感染脑疟疾,医治无效不幸牺牲。
陈知国
余仕利
中国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士兵 1993年5月,在柬遭遇不明火箭弹袭击牺牲。
雷润民联合国驻伊拉克-科威特军事观察员 1994年,在科威特、伊拉克边境执行任务时因车祸牺牲[11]
郁建兴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机构化学视察组组长 解放军总参谋部2003年3月,在第二次赴伊拉克执行核查任务时遭遇车祸牺牲。
付清礼维和工兵连建筑分队三班班长(二级士官)2005年5月,在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时因病牺牲。
张明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 2005年10月,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时遭流弹袭击牺牲。
杜照宇联合国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 解放军总参谋部2006年7月25日,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冲突中,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希亚姆观察哨所遭以色列空军炮火袭击,包括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内的4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身亡。
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 公安部警察[12]2010年1月,在海地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殉职[13]
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女) 武警、公安部边防部队(云南省总队)[12]
申亮亮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 解放军陆军[14][15]2016年6月1日,在加奥营地遭汽车炸弹袭击牺牲[16]
李磊杨树朋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外出维和2016年7月10日,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1辆装甲车在南苏丹联合国营地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时被一发炮弹击中,造成中国维和人员2人牺牲、2人重伤、3人轻伤.

参考文献

  1. . 人民网. 2016-01-08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 . 人民网. 2015-05-29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5).
  3. . 环球网. 2013-07-15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中文(中国大陆)).
  4. . 新华网. 2016-05-07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8).
  5. . 新华网. 2008-12-17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4).
  6. . 2004-01-20 [2022-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8) (英国英语).
  7. . BBC中文网. 2005-09-09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8. 叶凡、任禺阳. . 美国之音. 2014-09-13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5).
  9. 李祥辉、杨再新. . 解放军报. 2016-04-09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10. 姚文广. . 网易军事. 2016-06-01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8).
  11. .
  12. . www.xinhuanet.com. [202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13. 陈小茹. . 中国青年报. 2010-01-18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14. . www.xinhuanet.com. [202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15. . www.xinhuanet.com. [202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1).
  16. 金昊. . 凤凰网. 2016-06-01 [2016-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