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潭遗址
三合潭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玉环市境内,在玉城街道南山村,距今约2800 - 2400年。“三合潭”由三条小溪(兰花溪、大福溪、龙潭溪)汇流冲击而成,经常积水,故称为“三合潭”。[1][2]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2]已发掘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而遗物散布面积约2.1平方公里。遗址是在1981年当地村民挖土取沙时发现的。[3]
三合潭遗址 | |
---|---|
三合潭遗址及其文保碑 | |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玉环市玉城街道 |
分类 | 古遗址 |
登录 | 2005年3月16日 |
1986年和2005年,三合潭遗址先后被公布为玉环县(现玉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环境
三合潭遗址地势自北向南缓慢倾斜,高处薄,低处厚。含沙少、质硬实的灰褐色宋代堆积厚40厘米左右,分布均匀。宋代堆积下直接叠压着相距1千多年的战国堆积,分布厚薄不均。下部堆积以单纯的沙层和泥沙混杂层为主。
成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发现于距地表约1.5米深的地层里,整个遗迹被战国时期堆积叠压。以密集分布的木桩、木柱为主要形式,共发现直立的大小木桩、木柱100多根,长度多在1米上下。建筑遗迹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片地势高,木桩数量少,直径多数较细,仅15厘米上下,挖土坑栽埋的柱子更少,且坑小、柱细、垫板单薄,它们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建筑单元、布局结构均不清楚。南片地势低,木柱分布非常密集,直径一般在20厘米以上,多有深大的柱坑和厚实的垫板。
有的柱子与垫板的位置常出现侧偏情形,垫板倾斜较严重。这片建筑遗迹的性质属干栏建筑的可能性较大。为了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把它们长期保存,南片的下部堆积未作完整发掘,仅在遗迹空隙处作了小范围探掘。
层次结构
遗址可分为三个文化层。
第一层
第一层为春秋战国时期,距两千五百年,距地表1.5-3米深。在这里,有一层厚度约20厘米、大小约4平方千米的黑土层,这是由一场洪潮带入海藻杂物搁滩深埋而成。土下有青铜制成的剑、矛、刀等器具,有印纹硬陶制成的碗、罐、壶、瓶。
意义价值
遗址延续期长达1800年,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岛屿史前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
- 遗址内干栏式建筑基址,对研究浙南沿海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聚落形态价值重大。
- 发现有规划排列的卯榫结构杆阑式建筑,对研究商周时期建筑有较高科学价值。
- 印证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沿海丘陵坡麓冲积沙层、淤积土层(软土地基)
- 为研究中国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开拓、发展,并向青铜文化演变的过程和越文化的地域特征、尤其是木构建筑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找到了珍贵的资料。
现代历史
早期破坏
1969年,玉环县打算在三合潭建造一座火力发电厂(即华能玉环电厂),于同年8月动工。两年后,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当地村民在土层中,先后挖出许多青铜器,但没人在意。[3]
改革开放时,三合潭河谷盆地的泥沙被大规模开挖当建筑材料搞建设,又挖出一些磨制的石器。文物管理部门和考古专家在考察后,初步推定这是一处古文化遗址。[3]
1986年3月,三合潭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山间盆地也被纳入保护范围。但挖沙行为破坏了遗址,使大部分地区失去了考古价值。[3]
图库
- 三合潭遗址全景
- 三合潭遗址的文保碑